English

门楼变迁记

1998-10-10 来源:光明日报 张未民 厉正宏 我有话说

“一座门楼就是一部形象、微缩的政治经济学。”宁夏西吉县县委宣传部的张明说。

“女娃的脸,自家的门。”西北老乡盖房修院,向来重视门楼的建造。可是穷的时候,一座好点儿的门楼就值两口箍窑,大部分人家都“讲究”不起。

70年代,宁夏的沟沟峁峁还是草房连片。能对付的人家,在矮趴趴的院墙当间开个口子,三根树干一搭,弄个活动的木栅栏,就是门了。不甘心要这种“柴门”的,立座门楼也大半是土坯砌的,顶上苫着谷草。直到80年代初,“稀罕”的鱼鳞瓦才渐渐多了起来。那时的门楼都很狭窄,有的只开一扇小木门。

从小在西吉乡下长大的张明说,80年代初期,左邻右舍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始推起架子车把蔬菜、余粮运到城里去卖,腰包渐渐鼓了起来。在这些人的影响下,不出几年,乡亲们都动了起来。搞养殖的搞养殖,试种地膜玉米的试种地膜玉米。到90年代,他所在的村已迈过了脱贫的门槛。生活有了热乎气儿的乡亲们,首先想到的是造个像样的“窝”,圆自己世代积淀的梦。一时间,结构结实的砖木瓦房在这块刚刚复苏的土地上,骄傲地连成了一片片。

十里八村工匠们的手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,一座座门楼就像公园里一座座精致的小亭子,青瓦抱脊,飞檐斗天,而门楼的宽度过辆架子车也绰绰有余。粗粗估算,这样一座门楼少说也得七八百元。

西吉团结村是黄土高坡上众多的“市场村”、“运输村”中的一个。支部书记陈光辉告诉笔者,这个村从1992年开始,进一步解放思想,发动群众上致富新台阶。淀粉、铁器加工厂、饮食服务、批发零售一起上,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36万元,比1992年翻了两番。活计做大了,许多家都添置了小卡车、三轮车和面包车,为方便进出,他们把门楼又加高、加宽,去掉了门槛。

笔者在村里村外转悠时发现,那些靠大路的人家索性把院子移到了房后,窗户也不再隐蔽地朝内,而是大方地当街开放,经营百货、卖发菜、做皮张生意。“门楼”自然也缩进了两房之间,成了门洞。

在村民杨荣家,笔者看到,传统的门楼似乎已不见了踪迹,两扇大铁门足有4米多宽,百十平米的院子很是宽敞。他的家人说,家里主要跑运输。一部东风大卡车上新疆、去内蒙古,拉去淀粉、粮食,拉回化肥等物,只此一项,年收入就是几万元。大铁门是专给卡车扩建的,不跑时卡车就停在院子里。

陈光辉介绍说,门楼的格局变了,上面的装饰也都“提高了档次”。有的贴着瓷砖,描山画水,有的刻着麒麟、狮子滚绣球图案。就连两边的对联尺幅也宽展了,内容更是“年年添新意,岁岁有不同”。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“万家喜饮屠苏酒,举国欣耕责任田”,往后是“百花齐放春光好,四化方兴景象新”,而现在则成了“门迎晓日财源广,户纳春风吉庆多”、“旧岁又添几个喜,新年更上一层楼”,越来越丰富多彩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